close

 

帶我去遠方s.jpg 

 

 

昨天深夜在電影後製公司做完了「帶我去遠方」最後的音樂工作。這部片的導演是傅天余,他是作家也是電影編劇,這是他的第一部片。兩位主要主要演員都是新人,監製大家就應該都認識,就是吳念真導演。

 

故事很簡單,但寫的很好、說得很好;沒有刻意的笑點,沒有刻意的哭點。和青少年的成長、幻想與幻滅有關,一路上就跟著他們感覺生活的起落。我也喜歡兩個新演員的表現,聽說他們是經過了幾個月的排戲才進行拍攝,這好像劇場的過程,讓他們將角色的生活內化,所以在鏡頭面前,透過貼身的麥克風,我一次次感受到他們的心跳和話語中真實的力量。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,我想推薦給大家。

 

我問導演為什麼找我做音樂,是因為朋友介紹嗎?

 

他說:「為什麼?因為我想找陳建騏做啊!

 

(大驚)可是這是你第一部片耶,這樣問…你聽過我哪些音樂?」

 

他說:「忘了耶!這裡那裡聽,就是幾年前有慢慢形成一種印象,這個人的調子應該跟我蠻合的,台灣做電影配樂的其實沒幾個人,有幾個人的調子我確定跟這片子不合,或者跟我不合!哈哈哈!!(所以其實也沒什麼選擇囉?!哈啊哈)至於具體的因素,可能是因為剪接師跟我說你工作態度非常好吧!(竊喜)

 

於是有一天夜裡,導演來找我談,帶了初剪片,我們邊看邊談,發現這位處女座的政大日文系畢業生,跟我年齡相近,對於自己想要的整體質地很清楚,他聽音樂的方式從角色出發而不是從畫面。兩者有什麼差別?畫面先決便是:如果畫面是熱鬧的,為了烘托和加強的效果,我的音樂應該也要是熱鬧精彩的,但如果身處熱鬧畫面的主體,其實對周遭感到恐懼,那麼角色先決的音樂,就該著重內心恐懼的部分。這是個處境簡單的例子,情緒當然還可能是多面向的,這就要之後再跟各位說。

 

片子的音樂我還是選擇了我最喜歡的鋼琴,因為是年輕人的故事,鋼琴的琴音帶來純淨的空間,旋律和調性可以控制角色的年紀與想法。本來想加入大提琴,但音色本身帶有大人世界的情感,所以就放棄了。

 

有一段時間,我厭惡鋼琴,極力地想避免。因為擔心被自己的慣性和技術限制,便想從別種樂器的音色上找到出口。後來發現其實彈奏本身就是一種創造,我說的是在旋律之前,在節奏之前,當你專注地觸擊鍵盤的時候,發出的聲響已經是我生活情緒的出口,無須技術,無須和絃,單純敲擊。而我喜歡這樣的敲擊,如同小時候媽媽逼我練琴,而我知道媽媽聽不懂所以胡亂敲擊,於是開心,於是創造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chie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